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彩神_ - (中国)知乎百科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彩神_ - (中国)知乎百科

来源:彩神2023-12-11 17:48

  

东西问丨霍巍: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

  中新社成都1月17日电 题: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

  ——专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

  中国西藏地区 的文字出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 ,此前漫长 的时段无文献可据 。由于传统藏学研究主要依赖汉 、藏文献和极少量的吐蕃金石、简牍材料 ,无法解决考古学上关于西藏人类起源 、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关键性问题 。经过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接力,这些问题实现突破 ,西藏考古 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

  科学考古证据显示 ,西藏 的文化和文明始终和中国内地紧密联系,为何其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西藏考古如何为全人类提供“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西方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何建树与局限?中国对西藏地区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何时?

  霍巍:西藏考古可以说 是一门国际显学,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以“藏学家”身份进入西藏进行“考古”“探险”活动,可以说 是西方学者的“专利” 。其中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 ,他在西藏佛教艺术研究 、西藏西部的部分遗址考察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而言,科学性不强 ,比较零散 、不成系统,且大部分工作以地面采集 、寻访为主 。

  虽然西方学者曾一度开启西藏考古之门,但真正科学意义上 的西藏考古工作 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才真正兴起 。以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在西藏昌都卡若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为标志 ,西藏考古进入地下发掘阶段。

  这个距今约5000年左右 的遗址 ,第一次将西藏高原史前人类生存活动 的科学证据揭露于世。原来早在新石器时代 ,西藏高原已有定居人群。他们用骨针缝纫衣物 ,会种植小米(粟) ,制作陶器,甚至还会用动物骨头 、陶器残片和远方输入的海贝制作精致的装饰品 。考古工作者在获取大量科学材料的同时 ,提出了卡若遗址 的先民与中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相互交流 的问题。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西藏卡若遗址房屋遗迹复原微缩实景。来源 :视觉中国

  中新社记者:西藏考古的话语权,如何从西方学者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霍巍 :在各民族考古工作者不断努力下 ,中国在西藏考古学上关于人类早期文明最主要的三大关键性问题 ,即人类起源、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 ,这些过去西方学者很少涉猎、且缺乏科学考古材料 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西藏考古 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举例来说 ,早期人类是什么时候踏上青藏高原这个问题 ,西方学者几乎无解。近几年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讲 ,距今5万年前左右 ,人类已经定居在青藏高原,开始了他们的文明创造。在5000年前左右 ,已经有了像卡若遗址这样的新石器时代农业聚落 ,人们在这片土地学会种植小米,随后引进了青稞。

  即使 是进入有文献记载的西藏历史时期,考古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 、丰富着西藏历史。如我们在中尼边境吉隆发现的唐代官方使节王玄策所建《大唐天竺使出铭》石碑 。这块石碑 的发现是目前实证唐—吐蕃—天竺道路 的唯一实物证据 ,比今天大昭寺前 的唐蕃会盟碑要早出一百多年。

  这项20世纪以来中印交通史 、唐蕃交通史上最为重大 的考古发现 ,说明中国学者利用天时地利之便,在西藏考古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目前中国考古工作者提出 的关于象雄考古 、吐蕃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考古、西藏佛教石窟寺考古等前沿性的学术课题,已引起国际藏学界高度关注 ,其研究成果日益得到中外学术界 的高度认同。

  中新社记者 :《大唐天竺使出铭》 是否实证了传奇人物王玄策的存在 ?能否展开讲讲这一石碑的出土过程和意义?

  霍巍:文献曾记载,在吐蕃时期 ,也就是公元7世纪左右 ,中印之间有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唐代使节王玄策曾利用这条通道前往印度。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时 ,遇上天竺内乱 。王玄策和他 的副手在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以及泥婆罗 的帮助下 ,帮助天竺平定内乱,完成了这项出使工作 。

  虽然在不少海内外 的民间故事中 ,王玄策常以“大唐第一猛人” 的形象出现,但在《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前,学界对唐代中西交往史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王玄策 ,还是关涉出使路线 的蕃尼古道 ,都对其存在与否有着极大质疑 。中外考古工作者曾多次探寻这条古道的遗迹 ,如19世纪末法国学者烈维·格里逊为了寻找王玄策当年在印度耆崛山所建碑铭 的遗迹 ,曾经亲临实地考察 ,但最后却不得不“顾此山草木蔓愆 ,攀登甚难 ,失望而返” 。

  1990年6月 ,我们在吉隆考古调查期间,在当地民众帮助下 ,寻访到了一块宽81.5厘米 、残高53厘米 ,悬挂着哈达、涂满了酥油的碑刻 。老乡长告诉我们,当地藏族民众对这块刻有汉字的“石头”十分崇敬 ,认为是可以保佑地方平安 的“神灵” 。

《大唐天竺使出铭》碑铭局部。受访者供图

  擦洗碑刻后,碑上的文字逐渐显现,首先映入眼帘 的便是用篆字书写 的额题“大唐天竺使出铭” 。这方碑刻虽已残损,但还残留有阴刻楷书24行,从书法和格式上都具有唐代碑铭 的特点。经考证,它记录了王玄策第三次出使, 是目前西藏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唐代碑铭,也是唐—吐蕃—天竺道路的重要实证。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西藏文明的轨迹始终朝东发展 ?西藏考古如何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原文明”独一无二 的世界样本?

  霍巍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长期被认为 是“人类生命禁区”。西藏考古的科学发现,用大量实物证据打破了这一神话,并提供了早期人类为什么能适应高原 、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生存发展 的人类学依据。

  此外,西藏考古还从文化特征上,向世界展示生活在高原上 的人群 ,如何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 ,在宗教、美术、哲学等方面形成自己 的文化特色 ,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西藏文化符号 。

金刚亥母 。刘宝成 摄

  通过西藏考古还让我们看到,从史前时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生活在这片高原 的人们 ,他们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东向发展,和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早在5000年前 ,卡若遗址 的先民就已经和黄河上游地区发生了很密切 的联系;唐代的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进藏 ,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宗教 、文化、制度、典章 、服饰和技术 ,促成吐蕃加速融入到以唐朝为中心 的中华文化圈;元朝西藏纳入到中央行政管辖 ,从此奠定了西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 ,直到明清民国都未曾改变 。

  这些历史事实都足以证明 ,西藏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问西藏文化 的底色在哪里,西藏文化的底色是在东亚文化圈 ,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中 的一员 。(完)

  受访者简介 :

  霍巍 ,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召集人之一 、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 彩神

    跨文化视域下国际传播语境初探******

      毕永光

      【提要】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 ,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 的语境藩篱,从语言 、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 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 ,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 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 ,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叙事语境 传播艺术

      近年来 ,中国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对外传播产品的供给不断丰富 ,网络、通信等技术保障日益完善 ,对外传播渠道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与海外媒体开展内容采集 、制作、播发等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1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 。”硬件和渠道建设之外 ,国际传播软件建设不可或缺,更是难点所在。“软件” 是传播内容,更是支撑内容 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叙事语境 是关键一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媒介制作 的任何单一和多媒介传播产品都存在叙事语境,检验国际传播叙事语境成效 的标准 是跨文化 的“穿透力” ,即对域外受众“入脑赢心” 的能力 。

      一 、跨文化传播需要跨越语境鸿沟

      跨文化传播 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 的成员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行为与传播过程。[1] 跨文化传播 的障碍在于,当一个信息离开它被编码 的文化 ,进入另一种文化并被解码时 ,可能被误读,甚至反向解读。

      (一)中国对外传播 的语境障碍

      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国外传播理论界通常把世界六大宗教作为文化板块区隔 的重要参照 ,以基督教(包含天主教 、东正教和基督教) 、犹太教、伊斯兰教 、印度教 、佛教和儒教(儒家思想)为底色描绘世界文化版图的框架。[2] 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线条 的 ,相同区域性宗教与各国本土宗教信仰、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等相结合 ,又生发出文化的复杂性差异 ,受儒家思想影响 的中国 、日本 、韩国 、越南等国家之间的传播具有显而易见 的跨文化传播属性 。

      当前 ,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 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 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东西方价值观差异造成 的“语境鸿沟”是必须面对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主义 ,而个人主义 是西方文化 的底层价值观 ,这种差异在东西方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的不同社会实践中表露得很充分。二 是“权力距离”的差异。荷兰传播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在一个特定文化范畴中社会成员与权力之间 的距离 是重要的价值观维度。东方社会被认为 是“高权力距离社会”,即认同权力 是社会 的一部分,社会组织往往显示出集权性,而西方社会则相反。三是“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发现 ,东方社会的高语境文化更加依赖含蓄、间接 的表达及非语言交流,而西方社会则是低语境文化 ,喜欢开门见山、直接 的语言表达 。

      中国开展对外传播除需克服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障碍,还需面对西方对东方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歧视 ,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当代中国崛起的刻意抹黑与打压 ,令跨文化传播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寻求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

      当前,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的国际话语权是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 。文化之间的鸿沟客观存在 ,难以填平,但在其上搭建一座“便桥” ,保障传播信息的跨文化抵达是可以做到 的,这就需要寻求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

      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有两个层面 。一是叙事层面 。中国的对外传播要向低语境文化“降维” ,回归语言及图像等符号传递信息 的基本功能 ,删繁就简,在叙事方式及背景关联上力求简洁明了 ,化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 的解读障碍。简洁明了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 ,还需要生动活泼的表达 ,增加亲和力。当年 ,周恩来总理向国外受众介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把它称为“中国 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经典 的跨文化传播案例 。二是价值观层面 。“寻找共同点”始终是跨文化传播的密钥 。我们的国际传播产品在宏观上需将中国特色文化融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中观上需体现法治、低碳环保 、人道主义等普遍认同的理念 ,微观上则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弘扬人类情感的暖色与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语境才易于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中引发共鸣 。

      在国际传播中 ,语言翻译固然重要 ,但对传播效果 的影响不 是决定性的 。一方面 ,只有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文本 的翻译才会有理想 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机器翻译不断成熟的背景下 ,一个好的中文文本同样具备国际传播的多种可能性。

      二 、当前对外传播 的语境落差

      对外传播场景包括媒体对外报道 ,展会 、论坛、招商等场合及网站、新媒体上的对外宣介,与外国机构 、企业及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 ,在海外媒体上 的形象展示等 。我们很重视对外传播 ,但实操中往往受制于长期身处其中 的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创新思考 、实践经验尚有不足,对外传播产品在叙事语境上还存在一些局限 ,影响国际传播实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调子过高

      在国内传播环境中 ,内宣体 、文件体 、企宣体、网络体等语境范式,如果不用跨文化传播思维加以“再编码”,有意识地进行受众场景转换 ,形成全新的对外语境,很容易造成在国际传播中调门过高、“用力过猛”。主要表现为照搬政治话语 、宏观铺陈、自我夸大 、结论先行等 ,这就等于在外国受众面前立了一堵墙 ,很难达到传播效果。

      (二)意图外露

      当下中国开展国际传播 ,就是为影响广大对中国不了解甚至有误解和负面看法 的国外受众,转变他们 的看法,扩大中国的“国际朋友圈”,服务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 ,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劝服”属性。但 是 ,在叙事中直陈我们的“劝服性意图”,或把官方政策取向直接移植到对外语境中无疑 是不明智的。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对“隐秘动机”始终是敏感 的。如果受众感到传播方有明显的说服意图 ,很可能会觉得对方有所图谋 ,从而不肯相信相关信息。[3]

      (三)用语不够平实、清晰

      语言符号有约定性 、抽象性 、多义性 ,使用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准确传递信息并非易事。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但在对外传播语境中 ,要把便于海外受众准确接受放在第一位 ,不应迷恋于华丽 的词汇 、恢弘 的排比、复杂的句式 。堆砌辞藻貌似高大上 ,却损害了语言表意的基本功能。因此 ,对外叙事提倡“白描式”陈述,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 ,避免使用令海外受众费解的政治术语 、“热词” 、简称,如“弯道超车”“政策洼地”“热土”“海丝”等。另外,网络体有生动的一面,但网络空间文化区隔性较大,网络词汇是深厚的本土社会文化土壤的产物 ,通用性不强 ,并不适用于跨文化传播。对外叙事使用网络词汇、“热梗”,难免遭遇“尬聊” 。

      (四)缺乏好故事

      近年来,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对外传播产品中故事不少 ,但好故事 、能在不同文化背景受众中引发共鸣的故事还是不多 。讲故事关键要见人 、见事、见细节、见情感,要能打动人 ,避免套路化 的叙事。故事 的形态 是多样的,有宏大 的故事,也有普通人的故事 ;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片、视频也可以讲故事;可以 是完整 的故事 ,也可以 是嵌入式的小故事,一句话、一张图、一个短视频都可以承载一个精彩 的故事。比如北京冬奥会 的点火仪式,“燕山雪花大如席” 的小故事就把低碳环保理念与中华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以上说的主要是“术”的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道”,即在价值观层面更好地“融通中外”,寻找对外传播语境最大公约数 。

      对外传播首要目标 是信息抵达 ,最佳也是最难达到的效果是实现共情,既让海外受众“心有戚戚然” 。要达致共情 ,必须有“移情”的能力 ,即认识和理解他人看法和感受 ,并以令人容易接受 的方式传递这种理解 的能力 。[4] 要具有这种能力 ,就要求传播者虚心了解传播对象国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受众 的认知习惯,做到知己知彼 ,因地施策,分众传播。

      三 、构建国际传播语境应着眼于提高跨文化亲和力

      (一)倡导“平实的陈述 ,生动 的表达”

      中国新闻社在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实践中形成了“中新风格”,在叙事语境营造上主张增加人情味 ,摒弃宣传味,采用民间视角和海外受众习惯 的语言 ,努力做到“长话短说 、官话民说、硬话软说 、空话不说”。[5] 近年来 ,中新社进一步提出“中话西说” ,探索用融通中外 的理念开拓跨文化传播 的新路径,并开辟了以“理性对话,文明互鉴”为主旨的学理性专栏《东西问》。

      构建国际传播语境应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为基本导向。平实 的陈述便于理解,生动的表达易于接受,这是提高传播产品跨文化亲和力 的内在要求。

      “平实 的陈述”中的“平实”是指用平实的态度、平实 的语言讲述事实,语汇的指代应该 是具体的、清晰的而非抽象 的 、模糊的 ,在叙事中降低中国高语境文化中表意“虚”的部分;“陈述”就 是有条理地说出 ,区别于抒情,更不是煽情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外传播中期待用内宣方式煽情 、制造“泪点” 是不现实 的 。

      在传播实践中 ,对内容的生动表达往往易于被受众接受且不易被遗忘。“生动 的表达”体现在标题制作、语言组织 、叙事架构等方面 ,以小见大、细节、现场感、生活气息 、人情味等都可以成为生动表达 的载体 。

      “生动的表达”还应该是简短的。简短是传播内容 的浓缩状态 ,有助提高对外传播效率 ;另一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为主的时代,简短 的内容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 的受众接纳 。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应用语言符号时应提倡短文 、短句 、短段落,力戒穿靴戴帽、拖泥带水 。当然,简短 的内涵 是注重对传播内容 的提炼 ,并非简单的篇幅长短问题 。

      (二)重视摄影和视听作品在国际传播中 的“破圈”效应

      视听作品包括影视 、音像 、视频等形式。摄影和视听作品对语言依赖较小 ,更适合在不同文化圈之间传播 。加之国际传播有“浅传播”的特征 ,即让外国普通受众对中国有一个大致 的 、表象的正面印象就达到了有效传播 的目的 ,这也让摄影和视听作品有了发挥 的广阔空间。

      “平实的陈述,生动 的表达”同样适用于视觉和听觉作品。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对外国观众而言 ,他们通过屏幕看到的就是一个带有丰富中国元素 的视听作品 。在举世瞩目 的时间节点,开幕式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开放 、自信 ,中华文化 的简约、大气、唯美、灵动,自然成为以一当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 。

      李子柒则 是民间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她拍摄的展示田园生活 的视频作品将中国节气 、节日、民俗等文化融入衣食住行之中,以精致质朴 的画面见长,没有配音,更没有英文字幕,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海外社交平台拥有上千万粉丝。

      视觉形象塑造也 是敌视中国的西方势力攻击、抹黑中国 的“武器” 。充满歧视意味 的中国男子“傅满洲”形象及近些年频现 的“眯眯眼”中国女性形象就 是通过视听产品及平面广告等方式传播 的 ,BBC 在报道中国的图片及视频上加“阴间滤镜” 的操作更 是西方新闻史上 的一个丑闻 。与之相反 ,不久前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的中国摄影师罗冰 的反种族歧视作品《All in Love》,则给外国受众呈现了一个看待中国女性的正向视野 。

      发挥摄影和视听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奇兵”作用,需要把跨文化传播 的理念融入策划、拍摄 、后期制作、平台播发各个环节中,优化叙事语境 ,不断推出“中国视角 ,国际表达”的制作精良 、有感染力的作品 。完成这个目标既任重道远 ,又大有可为。

      四、结语

      做好国际传播关键在人 。要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外派 、交流,积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从事传播工作 的经验;吸收海归人士 、外籍人士加入国际传播,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就为福建的对外传播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 的外籍网红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需要涵养 的重要资源,应为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必要 的便利 。在当前 的“自媒体”时代 ,中国公众每天通过镜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也 是国际传播 的生力军 。应鼓励公众探索国际传播 的有效路径和叙事语境,充分利用海外社交账号开展传播 ,让更多的“李子柒们”成为当代中国的民间“形象代言人”。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融媒体中心主任 ,文章刊于《东南传播》2022 年第 3 期)

      国际传播界·2022 年 第 7 期

      注释 :

      [1] 邱沛篁等 .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4](美)萨莫瓦等著 ,闵惠泉等译 . 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71-89 ,314

      [3](美)洛厄里、(美)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 .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的里程碑(第三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7-108

      [5] 中国新闻社记者手册 [M]. 北京 :中国新闻社,2014.23-24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 :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彩神里弗斯和快船签下长约 他带领球队死磕卫冕冠军
    2024-04-05
    彩神你不是首富贝佐斯的兄弟
    2024-01-27
    彩神赴韩“低价团”引发纠纷多 中使馆吁游客谨慎选择
    2024-01-09
    彩神跨省招人“忙” 招聘活动“热”——节后用工市场观察2023年重庆首趟务工定制专列开出苗族“跳月”闹新春湖南长沙:节后招聘求职忙
    2023-11-22
    彩神上海民校为何受家长“热捧”?
    2024-06-10
    彩神 哲学是一个动词,从大问题开始
    2024-02-29
    彩神 《娱乐早点爆》第207期 张轩睿Selina在一起了?
    2024-01-29
    彩神猪猪侠之竞球小英雄2突破瓶颈,开发新想法猪猪侠的球星成长之路
    2023-11-29
    彩神一季度iPhone销量仍下滑
    2024-01-13
    彩神中佛协辟谣网传招聘和尚等不实信息
    2024-06-13
    彩神美媒揭秘:为什么指甲会在我们死之前一直生长?
    2024-07-28
    彩神曼联丢掉争四的最后希望
    2023-10-01
    彩神摊上大事了!周星驰电影投资人涉嫌非...
    2024-07-30
    彩神被曝主政时间与秦岭违建重叠
    2023-12-21
    彩神续航超320km 奥迪e-tron Sportback假想图曝光
    2023-11-05
    彩神雷佳音称为了表演不怕透支
    2024-01-19
    彩神 搜狐2019年度最受喜爱童书评选 投票抽大奖
    2024-03-24
    彩神外媒关注:中国钢架雪车选手头盔“古风浓”
    2024-04-15
    彩神巴基斯坦海军参谋长连访上海武汉两造船厂
    2023-10-01
    彩神 西南联大与梅贻琦日记
    2024-01-30
    彩神聆听习主席新春之声 一起向未来
    2024-07-27
    彩神时刻守护你的消费权益
    2024-02-11
    彩神三种方式让迷你卫生间做到干湿分离
    2023-10-19
    彩神今天起世园会开展啦!九图教你辨别常见花卉
    2023-11-12
    加载更多
    彩神地图